在正式开始篇章之前可以先观看以下10分钟的一个视频,有详细描述显示器内的一些门道。
屏幕校色,是什么?用什么校?到底有必要吗?有什么变化?感知强烈吗?为什么需要?价格。
其实这个圈子里在跟hifi音响领域里也差不多,同样是烧钱烧器材,无底洞的特征,不过比起hifi来说还算是小儿科了,玄学程度比不过。
校色的理由有很多种,从事摄影行业影视行业,无论是PS修图还是视频剪辑调色,校色是行业需求,印刷行业更不在话下。除开工作,日常里显示器色彩灰阶不准(个人感觉),兴趣爱好方面的PS后期视频后期,影视爱好者(发烧友),多个显示器屏一起使用,显示器设备老化导致显示色彩质量下降,提升显示设备的画面上限等需求也是可以选择校正显示色彩的。
比如像图下这种情况,试图让两者显示设备的显示画面色彩亮度接近一致,尽可能把画面差异变为0。
设备选择方面有分色型色度计与分光型光度计
两种设备均可实现显示设备校色但是工作原理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价格差距也很大(消费级)。
爱色丽 i1 display Pro
i1 display Pro Plus
红蜘蛛系列等等这些就是色度计了。
爱色丽i1 Studio
i1 Pro,i1 Pro 2
像这些就属于光度计。
当然还有更发烧的K10-A,柯尼卡美能达的CA310 CS2000 光谱仪之类的工业级机器,一般情况下只会用在高端或者旗舰类别的专业显示设备。
无论是单纯只用那种去测量还是去做校色工序,结果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可以很大但也可以比较小,因为精度不足造成误差。这是由设备本身自己的工作原理有关产生的(缺点)。校色并非是说你搞回来一个设备捣鼓一下官方软件完事了可以感动自我了,那如果是这样还算是比较值的,起码还有自我感动(欺骗)。
像校色工序里,第一步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就是校准白色。你有听说过五颜六色的白吧
白色的描述不是单纯的靠亮度和色温描述那么简单,它是有坐标的。比较常用和常见的CIE1931 D65白点就是
x:0.3127 y:0.329 亮度:100/120nit,这个绝大多数LCD类型的显示设备都适用的白色坐标设置,白色不准的话,整体都会有偏色的倾向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
如果单纯只是sRGB容积为100%左右的面板还好,这里我说的是容积不是覆盖,如果说你的校色对象是一个广色域类型的LCD,用色度计校色使用这个白点的设置参数,结果的白大概率是和非广色域屏的白相差很远的,因为色度计工作原理关系,同色异谱问题会被放大,精度就不足了,广色域与非广色域造就了面板背光技术的差异,同为LCD,光谱也可以是相差很大的,解决方案也有,使用光度计给广色域面板做光谱分析,做这个面板的色度计的矩阵矫正文件,然后用色度计进行校色时加载这个矫正文件就可以解决问题。也就是双校准法,需要用到色度计和光度计一起进行校色工序,得到的结果,白色下肉眼看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
不过假如是都是同为广色域的LCD和OLED,结果就又有了新的变化。即使在双校准法下去同步两台设备的白色也还是能看出来比较明显的差异,不出意外的话是OLED方比LCD更黄更暖,在发光原理的差异下,同色异谱的现象更进一步放大,可以这么说,OLED的D65白点并非是刚刚那设置的坐标参数了,而且OLED也有分W-OLED RGB类型的OLED,手机上的钻石排列OLED每种的光谱也是有所差别,每家官方校准程序定义的D65也是不同的参考标准(除了CIE1931还有其他更多的参考标准),并不能互相套用设置,正确设置的白色坐标与参考标准一般只有官方的工程师才知道,LCD并不适合直接和OLED类别的显示直接比较,举个例子白色下亮度色温坐标即使两者高度一致,其他6色红绿蓝青黄粉的亮度cd/平方米 也会存在差别。
校色有分硬件校色和软件校色。前者比后者的产品贵很多,一分钱一分货。硬件校色跟显示器本体挂钩,不是说你换台pc或者是视频输出设备画面就会改变的,后者的话,你换个显卡都可能色彩有点不一样。软件校色就是pc输出画面信号,校色设备作为观察者接收,最后在你的电脑生了一个icc文件。
这个icc文件呢只会在支持色彩管理的app上用才有用,win本身没色彩管理,比如像qq腾讯的软件或者是游戏,恰好你的显示器是广色域的没色彩管理,没sRGB这些色域限缩的模式那就有点尴尬了,日用中场景色彩过饱和是基操(当然也有通过软件限缩色域的办法),如果本身面板是比较拉的NTSC 45%色域,校准意义也不是很大。而且如果本身是有官方自带icc的文件,校准前没加载或者是删了,校准结果也是有大问题的,因为官方的icc代表的是这个显示器的基本色彩信息,显示多广的范围都是确定好的,没了就等同于机器剩个高达躯壳,驾驶员不在里面,当然有些可能本来就没有配驾驶舱类型的小高达。
校色软件一般有官方的,也就是校色仪官方的程序,比较傻瓜,基本都是针对sRGB的校色优化。
第三方免费的有HCFR和DisplayCAL第一个用不懂 但感觉应该挺牛的,都支持做双校准法的色度计矩阵校准。
付费的有color space 永久价大概是一个3A游戏的售价
CalMan 很贵很贵,跟各家品牌均有合作 像电视的校准华硕的ProArt显示器等。
个人觉得免费的话比较容易上手就DisplayCAL付费就color space,毕竟达芬奇里的监视器校正是支持它的
软件和测量设备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一知道方法,二知道软件怎么用,整个过程和工序里面就像解一道高数的方程,一步错了只会步步错,与理想结果偏离越来越远,在掌握使用方法之后,提高设备精度就是尽可能趋近达到你想要的理想显示目标了。
关于定期校色,3个月一次比较正常我一般是半年一次,因为懒。像手机OLED高强度使用的话,不到半年就有偏红的倾向了,虽然蓝色像素面积大但也是rgb里面寿命最短的。以我手里的1马克3为例的话用了半年左右,出厂给的D65数据RGB分别是35 55 0(1931的D65和出厂的D65预设观感极为接近),最近一次校正的数据是22 59 0,对比的话就是原厂的D65白色有一点红,降低了红色增益和增强了绿色,算是符合OLED的老化规律了。总而言之,有追求亦或者是工作需求,定期校色设备是必要的。
产品出厂的色准假设真的如宣传里所说的那么准,时间久了还是会偏,得益于人眼的自适应性强,不敏感的也感知不太出来已经有了变化。一块8bit的屏就能显示1600多万种颜色,多个近色样本下区分目标是一件吃力费神的事,说到底校色实现色准高和好是主要获得自己满足的视觉观感和专业的色彩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培育自身的准确色彩观。
以下是我的一篇给笔记本屏幕校色的过程案例,仅供参考学习。
厂家给的数据好看不一定是真的好也不一定就是差,不能全信,心里评估一个底出来(心里有点数),被各种厂家好看的数据牵着鼻子走的话只会吃亏。
普通用户如类似小白的,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结果还不如默认!的情况,发生概率也是不少的。我自己就模拟过好几次,折腾这东西像是摸石过河,但有追求的终归是少数。